人在一个地方住的久了,总会对这个地方产生一些复杂的情感,因而想要写点儿什么,记录一下这些情感。我虽然年纪尚小,人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但却也在临平,这一座平凡的小城里住了十五个年头。临平承载了我的童年与少年时代,而我,也见证了这小城的辉煌、老去与死亡。今天就谨以此文记述一下,我在临平山下的十五年。
严格地说,我称临平为“小城”并不恰当。临平是杭州的一个区,地图上看,临平在绕城高速以外,是杭州的郊区,理应是杭州的一部分。但实际上,在二十多年前,临平是余杭县的一部分,并不属于杭州,文化上(方言、习俗、口味)等方面也与杭州老城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。直到现在,余杭(包括临平)的本地人仍称进杭州主城区为“去杭州”,对外也从不会自称是杭州人。
我就在这座小城中出生、长大。临平给我的记忆很多、很乱、很杂。我儿时对公共交通有着莫名的兴趣,地铁一号线、763路公交、796A/B路环线公交……儿时去杭州的路线基本上是:坐763路或796B到临平南站,进临平地铁站,借始发站之利抢到座位,再随着地铁慢慢悠悠晃过乔司高架段、杭州东站、打铁关、西文广、龙翔桥……一个个熟悉而又有些陌生的站点,儿时的我无比热爱这旅途。我也经常让奶奶陪着坐763路到余杭高铁站,再坐回来,这并没有目的地,只是我喜欢这样做罢了,以至于当年开763路的司机中有两位都认识了我和我奶奶。
小时候,小区的后面就是农田,走在路上,总能嗅到一丝风送来的泥土的芳香。街上常常传来“回收 旧彩电 冰箱 空调”的声音。那时候的临平只有银泰这一家商场,我家里的人常去那儿买衣服,我那时候也怪,惧怕服装店橱窗里的瓷模特,有一次被吓得烧上38度,结果回家过了几小时就好了。。。那时,夜晚的临平是热闹的。中都广场上密集的小摊,与新大地小商品市场中不绝的叫卖声,共同构成了辉煌的临平。
我的老家在径山——在余杭区的最西端。虽然当时临平与径山同属于余杭区,但是单程车程要一个多小时,不过我肯定是不用经历每年过年时电视上的春运盛况。如果是父亲开车载着全家人回老家,那就由320国道(临平大道),到半山互通上G2501杭州绕城高速,再由紫金港枢纽转上S14杭长高速,到径山互通下高速,最后在村道里左右拐上两公里,就到老家了。这路线我早已熟识。不过我更喜欢另外一条路线:坐787路公交车,慢慢悠悠在那条破公路上晃到瓶窑,再换498到径山,坐上爷爷的摩托车回到家。
说回临平,不得不提临平山,这地方说是“山”,其实就是个两百多米海拔的小土丘,不过临平也没有比这玩意儿更高的东西了,其他地方全是平原,称这里是“山”似乎也并未高看它。临平山上就是一个公园,里面有环山的一条步道。走一圈两个多小时。几年前建了条新步道,上面的美化搞得还算不错,于是每天晚上临平山灯火通明,人也多了不少,但是我更喜欢老路——喜欢安静走路的感觉。小时候每周肯定要“爬山”两三趟,走过一个个熟悉的路口。现在想起来,距离上次去临平山也有几年了,高中期间或是没时间上去了。
当年的临平给我的印象怎么说也是相当辉煌的:余杭区视这里为发展重心,将资源倾向这里;整个临平少说也有着百万人口;甚至连杭州的第一条地铁也在这里设终点站……至少我童年时代的临平,是富于活力的。
但在近些年来,临平似乎在走向衰落甚至死亡。商场由原来的仅有银泰一家,变成了十几家商场,小商品市场的衰落,中都广场虽然依旧灯火辉煌,但当年人山人海的景象己不复存在——人们被稀释到了各个TOD综合体中。临平区从余杭区中分离出来,使得这里仅剩下了上个时代那光鲜的躯壳。临平的地铁,自从一号线开通后十多年,都没什么新的变化。许多地方进行了所谓的“现代化”改造,但那一座座崭新建筑所筑起的,是一个亮丽外表掩饰下巨大的“赛博冰城”。我怀念十年前的临平,那个充满了活力与人情味的小城,怀念那些今天已消失的公交线路,怀念以前的北大街与热闹的中都广场,更怀念我那回不去的童年……
几年后上大学以后,我肯定要离开这里,离开这承载了我童年的地方。那之后,我或许会有缘回来,或许不会。但肯定的,临平给我的记忆将刻在我的脑海中,此生不忘……
faryou
2025.11.1
发表评论